劑型設計大不同 懶人包一次看!錠劑、膠囊、粉劑、液態劑型優勢有哪些?
保健食品的劑型與它的製程、保存方式、吸收率、方便性習習相關,隨著生化科技技術的進步,目前也可以從市面上看到愈來愈多元的保健食品型態,你看過哪些特別的保健品劑型呢?不同劑型設計又各自有什麼優勢呢?本篇文章將帶你快速了解!
目錄:
一、錠劑
透過壓縮方式,將乾燥粉末原料打錠,再依照需求製作成不同形狀、大小。比起膠囊,在相同體積下可以含有更多功能性營養成分。常見的錠劑如:咀嚼錠、膜衣錠、發泡錠等等。
-
咀嚼錠:藉由咀嚼方式幫助吞服。
-
膜衣錠:在錠劑外添加一層薄膜,避免成分在到達胃部之前遭到分解。
-
發泡錠:接觸水後會分散溶解為液態,並在過程中釋放二氧化碳。
-
口含錠:放入嘴中慢慢溶解化開,可透過口腔黏膜吸收營養成分。
- 碳酸錠:不須配水,含在口中可化開,但帶有微酸碳酸泡沫感,增添風味。
二、膠囊
膠囊的優勢在於氧氣阻隔性強,穩定性高,能幫助保存菌種活性,因此添加的賦形劑*就不需這麼多,主要分為軟膠囊與硬膠囊兩類。
編按:
除了主要功效的主成分外,保健食品通常也會因為改善口感、外觀、加強穩定性的需求,添加額外的食用色素、香料、增稠劑、調味劑等,以上添加物統稱「賦形劑」。
-
硬膠囊(capsule )是透過兩片膠囊外殼,把成分密封在內。若有需要(如吃素者想避免明膠成分的膠囊殼)也可將膠囊外殼打開,直接服用內容物,通常以包覆粉狀成分居多。
-
軟膠囊(soft capsule ) 一體成型,以包覆脂溶性成分為主,但製作技術上有較多限制,成本也比較高。例如魚油、亞麻仁油等。
粉劑的保健食品型態,其優勢在於可讓使用者自行控制劑量,對比上述錠劑、膠囊的容量限制,粉劑單次的可食用份量更高,且不須經過打錠、膠囊填充的過程,製程更單純,有利於保存成分活性。
四、液態劑
液態的保健食品是所有劑型裡面吸收力最佳的形式,因為服用後,不需要經過崩散、溶解的過程,吸收度最快,對於較不擅長吞嚥的族群來說,食用時也更為友善。
五、果凍、軟糖劑型
近幾年來也越來越多「長得像是零食的」在市場上推出,例如果凍條、軟糖,最直接的差異從外觀即可感受到:更貼近生活、無食藥感的印象,讓人更有食慾。根據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統計線上的消費數據,Z世代的年輕族群(約1996年後出生)亦偏好果凍、軟糖劑型。因此這類新型態保健食品,也有望帶動未來保健食品新趨勢喔!
但是,根據臺灣衛福部食藥署公告的「包裝食品營養宣稱應遵行事項」,軟糖屬於表列不得宣稱含有營養素的糖果類食品[註4]。因此,現在若要在臺灣販賣類似「維他命C軟糖」這類的保健食品,是不合法規的,望周知!
綜觀以上,雖然MI編特愛吃軟糖,也好希望MIYABI出軟糖劑型的保健品,但在臺灣販售還存在著許多阻礙,是滿可惜的事。最後讓我們複習一下前述談到的各種劑型:
錠劑製作成本最低,應用面最廣;膠囊劑型因為有外殼保護,又比錠劑的穩定性更高一些。粉劑最大優勢在於可自行調控份量;液態劑是五種當中吸收力最快的劑型;果凍與軟糖劑型因為外觀「無藥物感」,就像日常生活中常吃的零嘴,因此對於未來市場具備相當大的潛力!
參考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