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累又捨不得睡!認識睡前拖延症「報復性熬夜」

工作一整天回到家,明明知道應該把握時間好好休息,卻還是選擇滑著手機,熬夜、做一些沒有效益的事情,不願意立刻就寢。這樣典型的「睡前拖延」狀況,源於荷蘭學者在2014年提出的「睡眠時間推延(bedtime procrastination)」研究,中文中被稱作「報復性熬夜」。

 

目錄:

tired-man-working-office-alone-coronavirus-covid-19-quarantine-staying-late-night-young-businessman-manager-doing-tasks-with-smartphone-laptop-tablet-empty-workspace

什麼是「報復性熬夜」

報復性熬夜和一般的睡眠障礙不同,不是因為失眠症狀而不得已的熬夜,反倒是意識到「這麼做對健康、作息可能有負面影響」,仍決定要熬夜。

白天被工作和責任追趕,到了晚上,多麼想對生活按下「暫停健」,即便知道休息的時間有限、休息品質重要,仍然想在黑夜中賭上一場心靈的賭局,期望能在短暫的自由中找到失落已久的自我。

一整天都沒有時間好好做自己想做的,現在難得空出時間可以自己選擇做什麼...... 

萬一就這樣睡著,隔天起床就必須上班,又要面對工作! 

你也有過這樣的心情嗎?

報復性熬夜是「過度補償」

追劇、玩手遊、聽音樂、滑手機,像是給白天努力奮鬥的犒賞,但不可改變的是,報復性熬夜體現了人們對於密集、匆促生活的不滿控訴,因而選擇在夜晚進行補償。 以下是常見的「過度補償心態」:

  • 生理和心理的挫折感: 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因工作、學業感到挫折時,會不自覺地尋求其他方式來補償缺憾。心理學家阿德勒指出,這種補償行為旨在緩解焦慮和內心的不安。

  • 對自由的渴望: 白天的生活往往被工作和社交活動佔據,個人時間極為有限。報復性熬夜成為一種手段,讓人們在夜晚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時間,這種心理使得人們即使知道熬夜的危害,仍然選擇犧牲睡眠以獲得短暫的快樂和滿足感。

  • 消極的自我補償: 這種補償方式被視為「消極的過度補償」,因為它不僅無法真正解決白天的壓力與焦慮,反可能加重身心疲憊感。許多人在熬夜時感受到的快樂,實際上是對日間生活的無聲反抗、逃避。

報復性熬夜的影響

Beautiful young woman covering her eyes


長期報復性熬夜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多方面影響:

  • 睡眠不足導致免疫力下降、新陳代謝混亂

  • 缺乏睡眠會加重焦慮和抑鬱,影響情緒穩定、降低工作和學習效率

  • 持續熬夜會導致思維遲鈍,影響生活品質

如何擺脫報復性熬夜

想要擺脫長久以來報復性熬夜的壞習慣,可以考慮以下策略:

  1. 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:在相同時間上床睡覺,避免睡前使用手機、平板等電子產品,減少藍光對睡眠的影響。

  2. 勇於發聲、減少內耗:試著在白天增加生活的主控性,譬如「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」、「避免任人擺布」,如在一些委屈的處境中得到安撫,就能減少對於夜晚的依賴。

  3. 設置睡前儀式:透過閱讀、冥想儀式,或是藉由香氛物品,幫助身心順利進入到睡眠狀態。

  4. 補充保健食品:報復性熬夜會導致身心失衡,建議日常就補充有助神經健康和血清素合成的B群或鎂、鈣等能放鬆神經、穩定情緒的礦物質,以輔助改善睡眠。

 

報復性熬夜就像是把夜晚時光當作一場狂歡派對,盡情放縱,但結果卻也如派對結束後那樣,需花時間收拾善後,必然心力交瘁。因此,明智地結束這場派對,讓自己有足夠的休息,才能更好地迎接新的一天的挑戰!

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